首頁>軸承新聞>洛陽加入風電軸承項目爭奪戰 |
洛陽加入風電軸承項目爭奪戰
中國軸承網 發布時間:2007/08/07
炎熱的7月,一場競爭上馬風電軸承項目的熱潮在洛陽拉開……
在全球能源告急的背景下,風力發電作為清潔能源,正被看作是中國解決能源問題的可行路徑之一。
在政策引導之下,國內風力發電市場被迅速激活,一條從上游風力發電機組組件生產到發電機的制造,再到風力發電廠的建設等完整的產業鏈,正在快速升級。而處在這一產業鏈中的每一個環節的生產商們,在商機的誘惑之下,展開了一場時不我待的市場爭奪戰。
在這一產業鏈的上游,洛陽找到了自己的“銳利武器”。作為中國軸承生產基地,洛陽迅速加入到了風力發電設備制造組件的爭奪之中。
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LYC)在這場爭奪戰中,顯然取得了市場優勢。日前,一則國內風力發電行業的《滾動軸承風力發電機軸承標準》由LYC制定完成。LYC擎起了領舞上游市場的大旗。
但是,在激烈的市場爭奪中,LYC難言勝券在握。不僅國內瓦房店軸承集團公司(以下簡稱瓦軸)等企業的風力發電機軸承產能已經走在了前面,后面的浙江天馬軸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天馬)等一批生產商緊追而來,就在洛陽本土,一場風電軸承制造的產業大戰正欲上演。
LYC標準
日前,一則消息讓從沉疴中康復的LYC,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只是這次并非糾葛太深的重組,而是LYC技術在國內行業中的引領讓人刮目相看。
“一流企業制定標準,這充分說明了LYC在國內軸承制造產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他們起草了國內風力發電行業《滾動軸承風力發電機軸承標準》,LYC副總工程師徐紹仁不無自豪地說。
事實上,這并非自詡。企業承擔一個行業的生產標準,就昭示著這一企業的行業領袖地位。作為從洛陽軸承集團剝離而出的LYC來說,承襲了洛軸50余年軸承制造的工藝經驗,在軸承制造上取得了很多項國內“創造”,一直是國內最大的特大型軸承綜合制造和生產商。
設計規范、材料標準、性能指標以及檢測驗收等每一個環節,從今年9月1日起,國內風力發電滾動軸承生產都要嚴格執行LYC制定的標準,這對LYC來說,從品牌形象、制造成本到市場銷售都是一個莫大的利好。
LYC建立的風電滾動軸承標準體系,“統一了國內市場亂象。”一位業內專家表示。
火爆的市場
風電市場正在快速成長,在此之前,統一了技術標準,顯然為市場的進一步做大提供了技術保障。事實上,標準的制定是一場“及時雨”,“因為風電設備制造商已經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徐紹仁表示,“國內至少有二三十家。”
從起步到現在的加速度,在徐紹仁看來,太快了,“出乎我們的意料”。
生產商首先看到的是商機。2006年1月1日起,《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實施,走可持續的發展之路,成為國家能源發展的戰略取向,風力發電成為國家倡導并積極開發的清潔能源之一。當然,更為宏大的背景是,全球傳統能源告急,具有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的實施,使人們警醒溫室效應,發展清潔能源逐步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
中國,是世界上風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發展風力發電大有可為。為此,國家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到2010年,國內風電裝機容量要達到500萬千瓦,到2020年,達到3000萬千瓦。“十一五”末,讓中國成為世界風能市場的中心,也成為世界風電市場的制造中心。
這一規劃是有現實基礎的。2005年中國風機新增裝機容量有500多兆瓦,比2004年增長250%,2006年,位于內蒙古、新疆以及沿海省份的62座風電場發電達15.3億千瓦時。
如此大的裝機容量規劃,將會有怎樣的市場前景呢?業內專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目前每千瓦時裝機容量投資7000元來計算,2020年我國風力發電能力要達到3000萬千瓦,需投入的風電設備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億元。這樣,每年的市場份額至少在50億元。
這一龐大的蛋糕,顯然是非常誘人的。全國各地紛紛上馬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新疆、遼寧、河北等幾乎各省(市、區)都上馬了風電設備企業,湖南省更是提出了打造風電產業群的口號。洛陽一拖集團早在2004年,就與西班牙合作生產了整套風電設備。
嗅到蛋糕香味的不只是國內企業,國外的風電設備制造巨頭更是悉數進駐到中國。
“三國演義”
國內企業加速進入到風電設備制造領域,以及國外風電設備制造巨頭的加入,讓國內風電市場迅速點燃了戰火。
“毫不夸張地說,(風力發電機軸承)訂單像雪片般飛來。”徐紹仁手里翻動著訂單,難掩興奮。與LYC簽訂購買風力發電機軸承的廠家有20多戶。
面對如此大的市場需求,加速進行產能的擴充,就成為LYC及國內風電軸承制造商眼下最為緊迫的戰術準備。
LYC正在加緊備戰之時,國內瓦軸、浙江天馬等風電軸承制造商也已經為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進行著產能的擴充。
據了解,在LYC向國內數控裝備制造巨頭齊重數控裝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齊重)購置風電制造設備之時,瓦軸、浙江天馬等企業在一周內也相繼來到齊重,要求購置制造設備。“我們比他們提前訂購了生產設備。”LYC一位負責人這樣表態,顯然,在這一爭奪戰中,他們搶到了商機。
但是,LYC并不諱言自己在風電制造上已經落后的局面。上述負責人表示,前兩年,洛軸一直在重組,耽擱了他們在風電軸承制造上的時間。目前,他們就是要趕超同行。據介紹,瓦軸的兆瓦級風電軸承月生產能力100多臺(套),遠遠高于LYC。而浙江天馬募集了2.16億元追加投入到風電軸承的研制與生產中。
前有勁敵,后有追兵。看到兆瓦級軸承制造前景的不僅是上述國內知名軸承制造商,作為中國軸承基地的洛陽,中機十院控股的中機洛陽軸承科技有限公司和洛陽軸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民營企業等都加入到了風電軸承市場的爭奪之中。
冷考量
面對火爆的市場及難得的產業機遇,作為政府又有何打算呢?
洛陽市發改委工業經濟科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正準備由企業牽頭組建風電產業聯盟,在這一產業鏈條中,洛陽有一拖的風電設備綜合能力,有中信重機的轉子、主軸生產能力,還有增速器生產等生產能力,加上幾家風電軸承生產企業,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為此,洛陽市還專門出臺了《關于發展軸承產業的意見》進行扶持。
她表示,這不僅符合洛陽的裝備及產業發展優勢,也符合國家的產業定位。在去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中,發展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作為國家重點扶持的十六個領域中第一項提出,可以看出,國家對這一重大裝備制造項目的重視。
為此,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制定的《促進風電發展實施意見》即將出臺,還將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電生產商給予具體補貼等扶持政策。
面對政策的利好,風電設備制造商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了。LYC銷售處常務副處長吉冰旭表示,“無序上馬(風電設備制造)的現象已經出現了”。他認為,國外僅有十余家風電設備廠家,而目前國內有二三十家,這必然會形成無序競爭的局面。就是風電軸承項目跟著“一窩蜂式地上馬”。
一位業內專家認為,這一局面必然潛伏著產業風險。事實上,風險無處不在。企業蜂擁而至,當然為了追逐高利潤。據介紹,風電設備制造,特別是風電軸承的制造,國內目前成熟的技術為1兆瓦級以下的技術。1.5兆瓦級的技術除了LYC外,其他廠家的技術還處在試驗室階段,難以形成產能規模。即便是LYC掌握的技術也在世界風電軸承制造技術中落后了。這顯然為新進者增添了技術風險。
面對亂象,“應該強力整合。”一位專家給洛陽風電軸承產業發展開出了藥方,即把各方的資源優勢拿來,形成一個產業拳頭,這樣就有利于當地產業的良性發展。
推薦給朋友 評論 關閉窗口
推薦信息 |
□新昌擬設立軸承與專用設備科技創新服務平臺 □卡特彼勒發掘機反轉軸承走漏的處理 □并購腳步不止 中航一集團瞄上哈爾濱軸承集團 □數控切開機廠家通知進步進口軸承的精度 □本年將大力推動江蘇淮安公路機械化維護 |
上一篇:洛陽高新區赴深圳召開軸承產業招商會
下一編:洛軸收購事件另一面:舍弗勒布控中國風電裝備業